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

新聞選輯:失智症 50歲就發病

連結 資料來源

失智症 50歲就發病
5成家族遺傳 配合治療多動腦

2017年06月08日
報導╱鄭綿綿 攝影╱楊明龍

失智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利,根據統計,台灣目前約有1萬2千位年輕型失智症。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表示,年輕型失智症是指65歲以前發病,門診中也有50歲左右就發現罹患失智症。雖然在所有失智人口中佔較小比例,約千分之1,但年輕型失智者在青壯年時期發病,往往被迫提早退出職場,對於家庭經濟影響較大。建議應多動腦、活動、增加人際互動,可延緩發病時間,有家族史者可考慮接受基因檢測,以及早預防。





亞東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表示,年輕型失智症由於症狀不典型,容易被誤會為心理壓力或情緒挫折的表現,而不會去聯想到是失智症,失去早期診斷機會,因此往往會比老年失智晚2~3年才確診。
門診中一名51歲的中年男子,從2~3年前開始發現上班時記性不好,反應變慢,最後工作任務常常無法順利完成,被迫提早退休離開職場,且近年個性也變得怪異,出現情緒變化大,懷疑另一半外遇,還有攻擊、家暴行為,讓家人不勝其擾,男子就醫檢查發現是失智症作祟,配合行為治療與適當的藥物控制情緒,才讓家人稍微能喘息。

【先了解】遺傳因素 約佔5成

甄瑞興醫師表示,早發型失智症又以早發型阿茲海默症最常見,特點是發病早,甚至有40幾歲就發病,真正原因雖不明,但可能多與腦部類澱粉沉澱,影響神經傳導有關,且根據統計,常有家族性遺傳因素,約佔5成。通常父母若有一人帶因,曾經出現過早發型失智症,子女遺傳機率就有2分之1。
記性差情緒難控制

家族性的阿茲海默症這類患者,病情惡化速度也較快,根據統計,往往3~5年就可能發展成中、重度失智,常見對短期、近期的記憶力不好,情緒容易激動,焦躁易怒,容易懷疑他人,對視覺空間感較差,方向感無法辨識,因此對時間、地點、人物都可能隨病情發展而出現難以辨識的狀況。
【這樣做】配合治療尋求支援

臨床上針對阿茲海默症,常會用到像是乙醯膽鹼抑制劑,幫助改善腦部乙醯膽鹼濃度,維持思考力與日常自我生活能力,若是情緒症狀較明顯,出現攻擊、妄想等狀況,則會依照患者狀況給予抗精神藥物,家人也應共同商討,如何與患者共處,學會接受患者狀況,並分工合作,也可就醫尋求支持團體的協助,以減少照顧者的身心負擔。
動腦刺激配合運動

家中若有早發型失智症者或是家族史,可以考慮做遺傳基因檢測,能夠及早預防,且建議平常生活多動腦,像是閱讀、打牌,或參與社區活動,多與人互動,配合適當運動來增加體能,延緩失智症後期對於行動力的影響,像是散步或健走等,或者打球也能幫助動腦,對於預防失智,以及延緩病情的發展速度也相當有幫助。
【醫師說】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 一般神經科主任 甄瑞興年輕型失智症更需要給予支援及同理心對待,有異狀應儘早就醫配合治療,延緩病情發展速度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