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

新聞選輯:驚!少肉多蔬果 7旬嬤重養生卻成肌少症

資料來源:https://video.udn.com/news/588175

驚!少肉多蔬果 7旬嬤重養生卻成肌少症

一名76歲老奶奶重視養生,飲食遵循多蔬果少肉原則,沒有慢性病且身形與BMI值都正常,走路不用拐杖也不需攙扶,還不時做有氧運動健身,但近日卻覺得體力下降,爬樓梯與從椅子起身都感到吃力,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肌肉量偏低罹患肌少症,醫師推測恐是蛋白質攝取不足惹禍。

BMI值是廣為使用衡量肥胖的指標,但老人家卻不一定適用。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,隨著老化身體組成改變,肌肉量與肌力減少,脂肪量就增加,多數肌少症患者偏乾瘦,但也患者體型正常卻是肌少症肥胖。

三軍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高東煒說,肌肉量的減少通常會同時伴隨內臟及腹部脂肪增加,兩者有著共同的發炎反應路徑,目前研究結果認為肌少性肥胖的老年人有較高死亡風險。

高東煒說,若是發現走路速度變慢,約4.5公尺要花6秒以上才能走完,或是男性握力低於26公斤,女性低於18公斤,以及中臂圍小於21公分、小腿圍低於31公分,要小心是肌少症警訊,可到醫院檢測肌肉量與骨骼肌肉質量指數(SMI),是以肌肉重量除以身高的平方,男性低於7、女性5.4就為肌少症。

陳亮恭也說,肌少症患者外觀看起來沒問題,但因身體儲備能量不足,一旦染上流感或跌倒就容易倒下,長期來看也增加住院、入住安養機構、失能甚至死亡風險;他建議,最好從40歲開始加強蛋白質攝取,並且做有氧與健身阻抗運動加強肌力。

陳亮恭特別提醒,有長輩為了養生吃素,但不吃肉加上豆類也攝取不足,很容易罹患肌少症,建議只要控制總熱量,避免油炸烹調,提高蛋白質攝取量對身體有益處。

高東煒表示,魚類、雞肉或豆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,牙口不好的長輩可補充高蛋白奶粉或營養品;而補充營養缺乏活動,肌肉「中看不中用」,最好做負重或抗阻力運動,如抬腿、拉彈力帶等,則瑜伽與太極拳可訓練平衡感與肌力;針對臥床長輩,照顧者也要幫忙做伸展與關節運動。

表/各年齡層的對抗肌少症方式

40歲之前:均衡飲食多運動,建立肌肉本錢40~69歲:注意蛋白質攝取,60公斤者每天至少要攝取54~72克蛋白質,等同200~300克雞腿肉70~79歲:缺乏骨骼肌幹細胞難長肌肉,加上牙口不好,可補充蛋白質或氨基酸營養品80歲以後:肌肉量流失更嚴重,除了營養外,必要時要靠藥物治療

資料來源/陳亮恭、高東煒醫師 製表/江慧珺聯合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