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

新聞選輯:IEKView:未來銀髮族商機研究面臨的轉折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teema.org.tw/industry-information-detail.aspx?infoid=13095

IEKView:未來銀髮族商機研究面臨的轉折
IEK產業情報網張舜翔(Cherub Chang)

一、銀髮族研究的迷思
國發會研究預估,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將於2017年增加為16.2%,正式進入高齡社會,並於2035年進入超高齡(超過20%)。中國老年人口比例也將急起直追,預計在2025年進入高齡社會,2035年進入超高齡。銀髮人口的增加,無疑擴大了銀髮消費族群的基盤,引起銀髮產業概念的討論。然而銀髮產業難道只有老人數量和比例的問題?種種跡象看來,銀髮產業並不只發生量變,甚至可能發生了質變,這是比單純數量的增加更容易誤判的局勢,因為我們可能根本問錯了問題,當然也得不到正確的答案。為了區隔不同的問題意識,我們將過去的銀髮族研究稱為銀髮研究V1,轉折後的銀髮研究稱為V2。

二、銀髮研究V1面臨的挑戰
銀髮研究V1認為銀髮族是與一般人完全特異的族群,他們老化的身體與不熟悉新科技的特性,使得老人高度依賴他人。因此銀髮研究V1的問題意識著重在老人依賴的對象與其照顧老人時的需求,例如醫師在診斷老人需要什麼、子女照顧老人需要什麼、照護員照顧老人需要什麼?老人成為調查的客體,而不是主體,他的需求是被代理的。

銀髮研究V1多半集中焦點在慢性病、老化症狀的需求,鎖定的產品不是保健食品就是重度需要的醫療器材,調查使用的服務不是照護就是健檢。過去的銀髮族調查往往假設了一種只關心身體健康,只關心子女大小事、資訊科技完全陌生的人格型(persona)。然而這樣的人格型預設下的調查,不僅窄化了銀髮族的生活範疇,也窄化了銀髮族關聯產業的定義,漸漸無法解釋下列新的現象。

三、銀髮族不懂科技?
根據國發會調查,60-64歲每年平均網購金額為25,000元,是所有年齡階層最高者。BCG公布,中國大陸51歲以上中老年人占網路使用者的24%,預計2015年會成長到28%,而且中老年人平均上網時間為每天3.5小時,幾乎和中年人的表現一樣。

戰後嬰兒潮出生於1946年至1964年間,1990年代的網際網路流行時,他們不過20-40歲,是工作崗位上的中流砥柱,是生活中融入資訊科技的第一批人,當他們在2020年成為50至70歲的老人時,資訊科技產品的操作技能、界面熟悉自然沿習過去的經驗。依據出生世代和電腦普及化的時間點來看,1950年是一道數位之牆,早於1950年出生的人,在電腦盛行時已經居於高位,失去學習電腦的動力;晚於1950年出生的人們則在電腦普及的年代裡是青壯人士,進入中年前已學會基礎電腦技術。簡單地說,銀髮族有超過一半以上是懂得使用電腦的,對電腦相關的操作並不陌生,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,銀髮族將愈來愈會使用電腦。

四、銀髮族生活圈以家庭為主?
含貽弄孫象徵了華人式的老人刻板印象,這是華人老人和西方老人最大的不同。華人銀髮族退休後最大的社會連帶都是和家庭綁在一起的,然而無論自願或被迫,局勢已開始轉變。根據中華民國普查與中國第六次普查資料,2000年台灣65歲以上老人獨居比例達33.14%,中國大陸則是22.83%;2010年台灣是33.87%,中國大陸已成長到31.77%。老人獨居化趨勢一方面影響了生活上的支援,另一方面可能銀髮族失去原有的家庭情感連帶,只好被迫或自願轉移。銀髮族的訊息交流、外界資訊的傳播來源,將比過去更為多元化。銀髮族的興趣、參與的活動、社交的對象都可能因此而轉移。

運動習慣是非常明顯的銀髮族生活型態轉變,運動在銀髮族間普及,代表了老人對健康問題的自主性,銀髮族接受自己的健康應該自己保養,而不再完全是子女的責任;畢竟運動在傳統的觀點裡是勞力付出的一種,而老人應該獲得奉養,不應該再從事勞力付出。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,1997年台灣65歲以上有運動習慣老人的比例為56%,2007年成長到65.7%。無論被迫或自願,銀髮族已經願意走出家庭,漸漸不再依賴子女。

銀髮研究V1假設了只關心慢性病、老化症狀、以子女家庭為生活重心的老人,因此在銀髮研究V1典範下的問題意識,往往背後預設的商機限於保健食品、醫療器材或服務。老人被呈現為一種除了家庭成員和自己的健康外,無所關心、沒有興趣的人們,老人的消息來源是有限的,資訊能力是低落的,所以也不可能也不需要調查其他需求。許多產業,例如運動產業、科技產業、旅遊觀光業的行銷人員,甚至不認為高齡長者是他們的目標族群,高齡化趨勢與其事業並無太大關係,就算有關,恐怕也還是落入銀髮研究V1典範,將老人視為子女代理消費的被迫使用者,而不是行為主體,只是子女、醫師、社工、照護員所審視代理的對象,是母親節、父親節,甚至九九重陽節的促銷售量的預估判斷。

「圖1:銀髮研究刻板印象所失去的機會」說明了銀髮研究V1預設下的老人刻板印象可能失去的機會。內圈紅框的生活狀態種類,是銀髮研究V1預設下的老人,藍框則是銀髮研究V2可以拓展的研究範疇。銀髮研究V1顯然窄化了銀髮族研究的可能性,也窄化了銀髮商機。


圖1:銀髮研究刻板印象所失去的機會

五、銀髮研究V2的案例
與V1不同,銀髮研究V2認為健康保險、醫療技術的普及與平價化,銀髮族將活得愈來愈健康,拓展生活圈是心有餘,力亦足的。資訊科技的人機界面愈來愈容易操作,使得銀髮族也不再排斥使用電腦,被照顧者、醫師代理其需求的趨勢也會慢慢降低,因此應該以老人為需求主體,銀髮族當然也關心慢性病、老化症狀和生活能力問題,但銀髮族和一般人一樣,不只需要醫療和飲食,因此調查的生活圈應該擴大,運動、工作、社交和休閒活動都是銀髮族可能活動的範疇。

從目前新興的銀髮產業創新案例亦可以看到這個趨勢。例如英國的銀髮社群網站Silverfriends.co.uk於2013年成立,以銀髮族為主體,提供交友服務,吸引不少會員;轉貼訊息是社群網站重要的功能之一,也是會員聊天話題的來源,但過去其他的新聞雲界面並不便於銀髮族使用,因此Silverfriends也成立新聞雲Siliversurfer,編輯銀髮族可以感興趣的文章,提供會員方便轉知與新增話題的來源,透過時間與話題的親近性,以群眾外包(crowdsourcing)的方式擴充會員的黏性。

另一個案例是成立於2013年的日本Crowdworks,它與東京電視台合作,創立Senior Works銀髮人力資源網站,轉介企業可外包的工作,如謄打逐字稿、錄音檔輸入、短文翻譯等。Senior Works同時也會舉辦工作所需的教育課程,補足銀髮族所不足的職業技能。Senior Works將銀髮族視為需求主體,具有其獨立性,雖然教育或工作目前還不是銀髮產業的重點項目,但其新創思維值得參考。

六、新視野下的銀髮族研究
慢性病、老化症狀、生活能力等,仍然是銀髮族非常重要的特色。雖然老人的問題意識轉型,這些問題仍然非常關鍵,新的視野並不能但除此之外,新的視野讓我們可以探索不同的問題。

1.家庭觀念
傳統老人嚮往含飴弄孫、接受子女奉養的孝道觀念;但個人主義浪潮是否會衝擊台灣銀髮族,使他們關心的對象開從家庭移開?

2.科技近用
在物聯網趨勢下,未來的產品將無法避免具備資訊科技界面,然而銀髮族具備基本的操作技能、家中是否已有足夠的基礎無線網路環境、是否使用社群網站,都是值得重視的問題。

3.獨立生活
脫離依賴情境的最重要指標,就是建立自己關心的事物。隨著老人獨居比例的上升,能否找到其他的興趣,例如休閒活動、運動習慣或是旅遊,是判斷老人獨立性的重要依據。

4.老人社群
銀髮研究V1的觀點下,老人的社交範疇僅限於家庭和活動範圍的鄰里,但未來資訊能力提高,加獨立生活帶來的休閒活動、運動習慣和旅遊嗜好,老人的社交還會如此簡單嗎?是否能接受遠距交友、頻率,將是足以呈現未來趨勢的指標。

新視野下的銀髮族調查,不僅可以看到更豐富的老人生活,不受限於刻板印象,同時關聯產業也將更多元,吸引更多的產業共同關心銀髮社會這個未來無法逃避的趨勢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